“人机”真的可以当形容词来用吗?
之前的时候看到哔哩哔哩社区小管家发了一篇社区治理文章,其中有一条风纪的观点非常有意思:
(太久远了文章链接找不到了,反正大体上就是有风纪观点说“人机”)
原本这个词本身就是在说“人”与“计算机/机器人”,还从来没有过形容词的词性。所以,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创新用法。
当它在口语中被赋予了形容词的词性,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变了。变得似乎有一点奇怪的感觉了,而这种感觉正是被它的贬义属性所带来的。
从形容词的角度来讲,就是在说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特别像机器人(人机),形容一个人很呆板
。简单“人机”两字即可概括,这种比喻性的描述很直观,易于理解。
再加上网络和口语的流行,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。在各种小圈子的环境下这种效应得到加强:
2025-07-22 03:34:49 转发群精华消息
一切开始得如此无辜。我只是想复活我的旧群主是人机。“试试白壳吧,”网上这么说。“它快速、安全,完全可定制。”我想,为什么不呢?我的嘿壳朋友甚至鼓励我。“你喜欢罚壳,”嘿壳笑着说。那是嘿壳最后一次对我笑。 我选择了嘿壳模块。不是粉壳.不是灰壳.不,是嘿壳,显然我恨我自己和所有爱我的人。几个小时过去了。我像咕噜一样蜷缩在嘿壳前,低声念叨着”群主一定是人机..珍贵的群主一定是人机…”嘿壳给我带来了一个卡片。我嘶嘶作响,让她不要在我进行神圣的卡片签名时打扰我。 那天深夜,嘿壳问我想不想一起看电影。我说:“好啊,等我搞定黄壳系统就来。”那是三天前的事了。嘿壳独自看完了三部电影。我盯着飞速滚动的启动日 嘿壳试图与我重修旧好。“我们去散步吧,”嘿壳说,“聊聊我们的未来。”我告诉嘿壳不行,因为我的卡片签名启动失败,白壳也找不到卡片了。她反问我还罚壳了 然后紫壳来了。我运行了白壳APP,结果Wi-Fi罢工了。我花了八小时在没有嘿壳的情况下编译白壳模块,手机热点还得靠窗边的仙人掌勉强支撑。嘿壳走进来,看着我周围全是人机群主,低声说:“这就….现在的你吗? 那晚嘿壳离开了。说要去“找个群主不是人机的人”。
这是小圈子内的玩梗。在这里,“人机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:指群主不用自己的号,就像机器人账号一样(或者用其他途径控制账号,本人控制也是“人机”)。也有可能是说对方很小气,像“铁公鸡”一样一毛不拔。然后又因为铁公鸡是铁做的,所以是机器。转换一下就成“人机”了
总体还是脱离不了形容词性的比喻用法。
前面说了,这个词同样也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。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的贬义色彩,所以引申出伦理问题来。
这个词在用于真人时就等同于在按时对方“低级”。当代年轻人对于“工具化”特别敏感,例如“工具人”。所以“人机”这个词就恰好踩到雷区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opus/972899543901274112?plat_id=5&share_from=article&share_medium=android&share_plat=android&share_session_id=f9505023-dfea-4169-87e1-a816dc6e594a&share_source=COPY&share_tag=s_i&spmid=dt.opus-detail.0.0×tamp=1753127867&unique_k=j6OTlHb
并且这个词在大多数语境下会被视为侮辱和贬低。在形容人时,浓缩了一系列的负面评价:
刻板僵化: 不懂变通,死板
缺乏情感: 冷漠,不近人情
机械重复: 像流水线上的机器,没有灵魂和创造力
可观测/无趣: 行为模式单一,容易被观测/缺乏个性
缺乏主动性/思考: 像被设置好的程序,没有意识全是被动
这种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本源就是在这个压缩率极高的“负面效应压缩包”上,因为它直击人本身的属性上面:否决人,然后成为机器。
尤其是在他人评价自己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明显,因为它在社交中是极大的否定(虽然可能就是事实)。
但是如果是自嘲呢?比如说:
博主(请输入内容404)怎么成人机了、我一定是人机了
或者转移描述对象:
7月15日人机作业
效果就截然不同了,甚至还有点搞笑(?)
因为这个词这样用本身的属性,所以依旧是有风险。毕竟,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。
朋友间开玩笑说着玩还好,
实际上应当极力避免真的评价别人是人机,本质上是一种不尊重。除非……是真的忍不住(逆天人机)。
里面一堆我是机器人——群主